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药专业 > 中药现代化
编号:199627
中医药现代化若干问题探讨
http://www.100md.com 2001年7月31日 刘凌云 李强 指导黄小玲
     21世纪的中医药学面对现代科技、现代医学的挑战,中医药的现代化是大势所趋。但推进中医药现代化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诸多方面,同时中医药理论体系自身存在的缺憾与不足也亟待解决。在此,撷取其中几个较有代表性的方面作一分析和探讨。

    一、对中医药理论体系现状的剖析

    1.理论上的完备与成熟延缓了理论的发展

    经历了几千年古文明的风雨洗礼,中医药学术体系仍能以从容之态傲立于世,与其框架的日趋成熟和完备分不开。这种成熟与完备具有封闭性,在保持体系的大一统趋势上尚能发挥作用,但缺乏开放性的发展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理论突破和发展的桎梏,使新理论难以超越旧理论的束缚而产生质的飞跃。

    2.理论体系特点与时代不同步:

    中医药理论体系是在古代哲学思想指导下,进行抽象归纳、演绎而成的。由于历史条件等因素的限制,在该体系产生的过程中,它不可能象现代医学那样在分析还原思维模式指导下走实证研究的道路,而是运用宏观辨证分析与综合的方法,形成了一套把握生命运动发展规律的理论体系。虽然中医药理论体系有其存在的合理内核,但在当前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微观分析与实证的缺乏,科学语言准确表述的不足,一些名词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模糊不清,病证术语标准不一等等,已与时代发展显得格格不入。
, 百拇医药
    二、中医药高等教育的差强人意之处

    1.教材内容更新缓慢

    高等中医药学的课程内容在当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下已显得滞后,中医药学的教材更新也较为缓慢。面对现代医学的强劲冲击,中医药学生难免对博大精深的中医药学产生困惑,理想的、系统的、规范的中医思维受到影响,而且极易出现“西化”、“异化”的倾向。

    2.缺乏中医特色的继续教育机制

    再教育是对广大在职中医药人员知识和技能的强化和提高,许多中医院每年都会制定继续教育的相关内容,但较少组织中医经典理论讲座和讨论,也较少横向交流与切磋,探寻较多的是现代医学的发展动向。

    3.中医药人才培养滞后于医学与社会发展需求

    随着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对中医药人才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但是现有呆板的中医药学教育模式难以适应医学与社会的发展需要,导致中医药院校毕业生择业难或无人问津的尴尬局面,结果出现了医疗卫生人才继续短缺和中医药毕业生相对“过剩”的两难境地。
, 百拇医药
    三、中药产业化任重道远

    中药产业相对于化学、生物药品来说,其成本低、周期短、发现新药命中率高等特点已引起全球医药产业的关注。中药产业虽初具规模,但中药在基础研究、药效、安全性评价和临床研究方面比较落后,中药的品种结构、质量标准、制剂工艺及规模尚未形成优势。面对我国即将加入世贸组织的局势,知识产权、关税、市场占有份额的争夺战等新的问题迫在眉睫。

    四、对策

    中医药发展的方向就是实现中医药的现代化。即以中医药自我发展为主体,多学科配合为平台,引入现代医学系统的、规范的科学方法和研究思路,探寻有关中医药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方向。

    当前,需重点强化的举措有:1加大中医药基础理论的研究,构建中医药现代研究开发体系;2以科技进步为动力,强化中药监督管理技术体系,加快推行GLP、GCP、GMP的步伐,严格药品研究与生产流通的监督管理;3以现代医学模式转变为依托,规范教育体系,实现中医药教育模式的转变,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中医药复合型人才;4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加大政策制度上对中医药的保护力度和支持力度;5推进中药产业化的深入进行。

    中医药现代化是一个需要多方面支持与参与的系统工程,它离不开科学、文化、医学的交流,更需要多层次高难度的挖掘、整理和提高。要实现中医药现代化,就必须坚持继续与发展的原则,依靠科技进步,不断吸收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理论和技术手段,进一步挖掘祖国医学宝藏,实现宏观与微观、传统与现代的渗透整合、优势互补。, 百拇医药(刘凌云 李强 指导:黄小玲)